5月15日,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表示,今年將在三大重點區域(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基礎上,加強對東北地區、蒙寧陜晉交界地區、蘇皖魯豫交界地區等區域的關注。今年將推動蘇皖魯豫交界地區22個城市建立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將秋冬季作為PM2.5重點管控時段,將夏季作為臭氧重點管控時段,發布實施《2020年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方案》。
他說,與去年相比,今年大氣污染治理最大的變化應該是夏天要實施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攻堅行動,這是針對臭氧濃度逐漸上升的問題,文件我們現在正在征求意見,會盡快下發。今年將積極推進揮發性有機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協同減排。
劉炳江稱,近年來,大氣污染治理經驗表明,要想區域性的改善空氣質量,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至關重要。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已建立聯防聯控工作機制,蘇皖魯豫恰恰是長三角和京津冀及周邊兩大大氣治理重點區域的連接帶。蘇皖魯豫大約20多個城市空氣污染顯示出來了。
從區位上看,該地區污染有區域性特征且會對兩大重點區域產生影響。一方面,蘇皖魯豫地區各城市大氣污染物濃度年際和月際變化特征相近,重污染天氣過程高度一致,具有典型的區域性污染特征;另一方面,該地區緊鄰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和長三角地區,與兩大重點區域間存在明顯的傳輸影響。
從污染程度上看,蘇皖魯豫交界地區已成為全國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秋冬季PM2.5污染嚴重,夏季O3污染突出。
據生態環境部的數據,2019年,蘇皖魯豫交界地區22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已與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和汾渭平原接近;近年來,O3濃度呈逐年惡化趨勢。
從基礎排放上看,蘇皖魯豫地區結構性問題突出,基礎排放量大,治理難度高。劉炳江介紹,在產業結構上,蘇皖魯豫地區集中了近8000萬噸鋼鐵、4000萬噸焦化、1.4億噸水泥、1.1億噸石化產能。在能源結構上,區域煤炭總消費量達到3.2億噸,單位面積煤炭消耗強度同“2+26”城市相當,半數城市耗煤量超過1000萬噸。
在運輸結構上,該區域物流業發達,但以公路運輸為主,鐵路貨運量不到7%,柴油貨車240多萬輛,與“2+26”城市數量相當(300萬輛);在用地結構上,道路揚塵、礦山開采揚塵管理不到位,平均降塵量遠超長三角地區。
此外,從管理上來看,劉炳江指出,該地區大氣污染治理工作起步較晚,基礎薄弱,成為大氣污染治理和環境監管的洼地。部分城市尚未系統組織開展排放源清單編制和污染來源解析工作,部分城市對企業環境違法違規行為監管不到位等。
“所以將蘇皖魯豫重點地區納入管控,是綜合考量評估了該區域污染程度、區位特點、基礎排放、治理進程等因素所作出的重要決定?!?/span>劉炳江對記者表示,今年將推動蘇皖魯豫交界地區22個城市建立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一方面要齊抓共管,統一行動,形成強大合力;另一方面,要強弱項,補短板,提升治理水平,加大治理力度。最終實現整個區域空氣質量的加速改善。
與此同時,今年將全力推動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平原地區農村完成煤改清潔能源、鋼企超低排放和大宗貨物運輸企業鐵路專用線建設等三大工程,既推動空氣質量改善,又利于拉動經濟增長。優化調整藍天保衛戰強化監督幫扶工作覆蓋區域范圍,指導相關地方根據不同時段的污染特征組織開展有針對性地監督執法。